腹部會顯示出你的生活型態

讓腹部脂肪消失,不只是每天做一千次仰臥起坐,或者讓自己挨餓而已。還有其他有效又不嚴格的方法可以遵循。
腹部會顯示出你的生活型態

最後更新: 13 五月, 2018

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腹部類型。

有些人的腹部是因為吃太多油膩食物而造成的,有些是因為胃脹或水腫,甚至是懷孕而造成的。

每個腹部類型的形成都經過不同的方法,在這篇文章,我們會告訴你更多關於這方面的主題。

腹部如何反映你的生活型態?

許多女性夢想著一個平坦的小腹,有些人因此遵循嚴格的飲食習慣,有些人去健身房為實現目標而努力鍛鍊。

然而,有些女性無法實現她們的目標,為什麼呢?因為雖然她們想要苗條的身材,不過她們沒有採用具體的方法減少腹部脂肪

一旦你了解腹部最接近的形狀,你就能正確的瘦身,這會讓你得到最好的結果。

讓腹部脂肪消失,不只是每天做一千次仰臥起坐,或者讓自己挨餓而已。還有其他有效又不嚴格的方法可以遵循。

以下是不同的腹部類型:

1. 腫脹腹部

這種腹部的主要特徵是早晨比下午更平坦。

隨著每小時的進展,會增加腹部腫脹的程度,這可能是因為氣體聚集或消化不良。

這類型的腹部會因為食物不耐症、過敏,或飲食缺乏造成的腸道蠕動遲緩,而影響過重或纖瘦的女性

腹部腫脹

這表示如果你的胃習慣吃同樣的食物(例如你一週都吃同樣的東西),你會發現很難意識到食物不耐症。

最常見的不耐症是乳糖、酵母、酒精、小麥或麩質。為了測試你是否有食物不耐症,你可以停止吃上述的某些食物成分,來分析引起腫脹的原因

一旦發現哪種食物造成問題,接著就要從飲食中去除這些食物。此外,如果你的腸道蠕動遲緩,必須進一步處理,才能解決食物不耐症的問題。

這表示要吃不同的、更豐盛的早餐,或者不吃你習慣的食物或飲料,例如早上喝一杯咖啡。

我們也建議你:

  • 晚上不要太晚吃東西。
  • 在一天之中喝大量的水。
  • 攝取健康益生菌,以促進體內腸道菌群的運作。

2. 產後腹部

如果你最近剛生產(或最近兩年內),可能會有底部隆起的腹部。

懷孕之後,子宮會下沉並變得沈重,可能要等待至少六個月,腹部才能恢復正常,有時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產後腹部

這並不表示在生產後就要馬上開始運動,事實上,醫生建議生產後三個月再運動。懷孕期間,你也不該一直關心你所增加的體重。

在懷孕期間,你應該擔心的是你和寶寶的健康。

一旦你稍微放輕鬆,想要開始照顧你的身體,我們建議攝取魚油補充品,這有助於燃燒脂肪,並減少食物中有害荷爾蒙的產生。

另一種選擇是攝取好的脂肪酸,你可以在酪梨、鮭魚、奇亞籽找到這種脂肪酸。這種脂肪酸可以提供身體更多營養,也能對抗疲勞並幫助維生素的吸收。

為了讓腹部更強壯,你必須進行骨盆運動,而不是腹部運動。因為腹部運動是用來鍛鍊肌肉的,骨盆運動最著名的方法是凱格爾運動。

分娩後,你的骨盆肌肉分離,因此必須恢復原樣。

3. 下腹部隆起

這是女性典型的腹部類型,尤其是職業婦女或忙碌的母親。

女性雖然去健身房或專注飲食,但總是重複做相同的運動,或者吃一樣的菜,往往就會形成下腹部隆起。

她們身體的其他部分都看起來很好,但小腹隆起破壞了她們的身材。

腹部脂肪

這種腹部類型的不良習慣,是過度進行一成不變的事,例如總是騎飛輪

有些運動會從臀部、腿部或手臂燃燒脂肪,但不會從腹部燃燒脂肪。

此外,良好的營養對消除下腹部隆起也很重要,可以防治便秘或腹脹。

  • 多吃綠葉蔬菜,全穀類和水果。
  • 改變一成不變的運動習慣,做一些伏地挺身或阻力練習。
  • 開始做包含力量和有氧運動的循環訓練,例如你可以深蹲或跳繩。

4. 壓力腹部

久坐在電腦前,或者吃零食,在許多方面都有害健康,其中最主要的缺點是,會讓腹部堆積脂肪。

這種腹部類型的特點是,從橫隔膜到肚臍部位的區域中有一個隆起的腫脹

腹部腫脹

這種腹部類型,除了是吃不健康的食物造成的,也是因為產生一種稱為皮質醇的荷爾蒙,導致胃部周圍堆積脂肪。

如果你攝取過多的咖啡因、吃很多速食、用餐時間不固定,那麼很容易發展成這種腹部類型。

一種防止這種情況的方法是多休息,這會幫助身體自我調節,並減少焦慮,進而減少你的食量。

此外,你也可以吃堅果等營養食物,來抵抗疲勞。

最後,你應該將咖啡攝取量減少到每天兩杯,並且除了有氧運動之外,還要多做一些放鬆運動,例如瑜珈、太極或到公園散步

 



  • Cho, G. J., Yoon, H. J., Kim, E. J., Oh, M. J., Seo, H. S., & Kim, H. J. (2011). Postpartum changes in body composition. Obesity (Silver Spring, Md.), 19(12), 2425-2428.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1701569/
  • Donoho, C. J., Weigensberg, M. J., Emken, B. A., Hsu, J. W., & Spruijt-Metz, D. (2011). Stress and abdominal fat: preliminary evidence of moderation by the cortisol awakening response in Hispanic peripubertal girls. Obesity (Silver Spring, Md.), 19(5), 946-952.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3107005/
  • Edmondson, S. J., & Ross, D. A. (2021). The postpartum abdomen: psychology, surgery and quality of life. Hernia : the journal of hernias and abdominal wall surgery, 25(4), 939-95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309770/
  • Hairston, K. G., Vitolins, M. Z., Norris, J. M., Anderson, A. M., Hanley, A. J., & Wagenknecht, L. E. (2012). Lifestyle factors and 5-year abdominal fat accumulation in a minority cohort: the IRAS Family Study. Obesity (Silver Spring, Md.), 20(2), 421-427.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3856431/
  • Iovino, P., Bucci, C., Tremolaterra, F., Santonicola, A., & Chiarioni, G. (2014). Bloating and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where are we and where are we goi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39), 14407-14419.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202369/
  • Kuo, C. H., Harris, M. B., Jensen, J., Alkhatib, A., & Ivy, J. L. (2021). Editorial: Possible mechanisms to explain abdominal fat loss effect of exercise training other than fatty acid oxidation.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12, 789463.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hysiology/articles/10.3389/fphys.2021.789463/full
  • Lee, J. J., Pedley, A., Therkelsen, K. E., Hoffmann, U., Massaro, J. M., Levy, D., & Long, M. T. (2017). Upper Body Subcutaneous Fat Is Associated with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30(8), 958-966.e1.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522762/
  • Ruiz-Castell, M., Samouda, H., Bocquet, V., Fagherazzi, G., Stranges, S., & Huiart, L. (2021). Estimated visceral adiposity i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cardiometabolic conditions in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Scientific Reports, 11(1), 912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1-88587-9
  • Shuster, A., Patlas, M., Pinthus, J. H., & Mourtzakis, M. (2012). The clinical importance of visceral adiposity: a critical review of methods for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analysi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radiology, 85(1009), 1-10.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3473928/
  • Xiao, Y., Liu, D., Cline, M. A., & et al. (2020). Chronic stress, epigenetics, and adipose tissue metabolism in the obese state. Nutrition & Metabolism, 17(88), 1-16. https://nutritionandmetabolism.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86-020-00513-4

此文本僅供資訊目的使用,並不取代與專業人士的諮詢。如有疑問,請諮詢您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