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出問題的六種怪奇徵兆
你知道腸道毛病的警訊嗎?畢竟,與腸道有關的問題不一定是大家都知道的那個簡單的經典指標:便秘。
特別是,如果我們不清楚腸子到底進行多少身體必備的機能運作。
我們能夠從我們吃的食物中吸收營養以及吸收水、維生素和礦物質等,都要歸功於它們,而且它們在身體的免疫系統發揮關鍵作用。
附著在腸道壁中的微生物對我們的健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它們對抗多種疾病,讓我們保持內部平衡,導向良好的生活品質。
此外一定要記住的是,腸道不僅僅是一個 器官,它們分成幾個部份,其中之一是結腸。
這就是為什麼保持良好的腸道健康是維持全身健康的代名詞,當然我們每天都應該記住這一點。
而當我們的身體感覺不對勁的時候,千萬不要忽視,畢竟這可能是腸子有問題的訊號。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強烈建議要注意你身體的變化,了解 以下症狀,是 確保良好腸道健康的 第一步。
腸道問題的怪奇警訊
1.骨骼脆弱
想像一下,有一天你和朋友在山林中散步。突然間,你被石頭絆倒摔了一大跤,結果摔斷你的髖關節。
這嚴重的事件可以歸咎於兩種可能:石頭壞壞,或是令人害怕的經典骨質疏鬆症,尤其好發於女性。
現在想像一下,再下個月你又摔斷另一塊骨頭,這一次是你的腕骨、脛骨或肩膀。
這一定是哪裡不對勁,找出問題在哪裡很重要。
有時候,可能是由於以下原因:你的胃裡產生了過多的胃酸,意思就是,像鈣和鎂等礦物質就不會在你的腸子被正確地吸收了。
如果腸子沒有正常運作,會導致必需性維生素的缺乏, 當然,這就是問題了,因為這是維持骨骼強壯又健康 的 關鍵。
2.焦慮和壓力大的時期
當你腸道中的微生物菌叢失衡,你 首先 會注意到的事情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你的心情。
你可能會想知道,有一條神經從腸道直通大腦,因此,這兩個重要器官之間不斷雙向傳遞信號。
如果你攝取過量的飽和脂肪,在腸道內的微生物菌叢首當其衝地受影響,然後,這就會直接影響 你的情緒和心情。
要阻止這種情況發生,你可以改變一些簡單的膳食習慣:
- 增加新鮮水果和蔬菜的攝取量。
- 確實大量飲水。
- 讓克菲爾菌成為你膳食的一部分,這是一種驚人的超級食物,會幫助你的微生物菌叢再平衡。
3.皮膚瘙癢與腸子的奇妙關係
毫無疑問地,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症狀,當你遇到時最常想到的會是單純的過敏,但實際上,這是腸子不對勁的一個明確信號。
比方說,如果你腸道充滿過度的可滲透性食物顆粒,卻沒能被好好地消化,它們將會進入你的血液。
更重要的是,如果在你身上有過量的毒性,你的免疫系統會產生不良反應。然後它會用瘙癢、發炎和腹脹等方式與毒素對抗。
如果你發現上述症狀,應儘速 就醫。
4.指甲變軟
柔軟易斷裂的指甲是一個明顯的跡象–你沒有從吃的食物當中 正常 吸收 營養。
大家都知道“人如其食”這句話,然而,其實更準確的說應該是:“人如其腸所食”
如果你的腸道不健康,而且如果腸道中的微生物菌叢數量缺缺或狀態不佳,你將無法有效地消化所吃的食物,因此,你的身體就不可能吸收能 維持 指甲以及全身 強健 所需的 維生素和礦物質 。
5.腹脹
有時,我們看著我們的肚子,對於我們如何一下子就胖這麼多完全摸不著頭緒。
然而,腹部腫脹其實不是脂肪–它是被困住的氣體, 這是腸子沒有發揮應有作用的明顯標誌。
這不見得是你的飲食不健康,實際上,有隱性的食物過敏可能才是問題的根源。
請記住,乳製品是一般飲食中最常見的過敏原之一,此外,他們通常是這種普遍存在的問題的背後藏鏡人。
6.白色的糞便
如果你發現你的糞便是白色的,你不應該忽視,如果遇到這種症狀,應該儘快尋求專業醫生的意見。
這個問題最常在我們經歷腸躁症的時候出現, 此外,它可能和煩人的不斷腹瀉一起出現。
此外,它也可能由腸道中的微生物菌叢改變以及腸道發炎所引起,然而,它也被認為與更嚴重的肝臟疾病有關聯,那就需要非常特定且截然不同的治療方向。
正如我們所見,這些都是非常具體的症狀,而且非常普遍地連結到其他的問題。
如果你有任何疑問,最好當然是從值得信賴的醫療專業人士尋求意見或釐清問題。
您可能會感興趣...
- Guzmán Calderón E, Montes Teves P, Monge Salgado E. Probióticos, prebióticos y simbióticos en el síndrome de intestino irritable. Acta méd. peruana, Lima 2012;29 (2) http://www.scielo.org.pe/scielo.php?script=sci_arttext&pid=S1728-59172012000200009
-
Martín Jiménez JA, Consuegra Moya B y Martín Jiménez MT. Factores nutricionales en la prevención de la osteoporosis. Red de Revistas Científicas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España y Portugal. Nutr Hosp. 2015;32(1):49-55. http://www.aulamedica.es/nh/pdf/9480.pdf
- Ramiro-Puig, E., Pérez-Cano, F. J., Castellote, C., Franch, A., & Castell, M.. (2008). El intestino: pieza clave del sistema inmunitario. Revista Española de Enfermedades Digestivas, 100(1), 29-34. Recuperado en 06 de mayo de 2020, de http://scielo.isciii.es/scielo.php?script=sci_arttext&pid=S1130-01082008000100006&lng=es&tlng=es.
- Liu, L., & Zhu, G. (2018). Gut-Brain Axis and Mood Disorder.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9, 223. https://doi.org/10.3389/fpsyt.2018.00223
- Makki K, Deehan EC, Walter J, Bäckhed F. The Impact of Dietary Fiber on Gut Microbiota in Host Health and Disease. Cell Host Microbe. 2018;23(6):705‐715. doi:10.1016/j.chom.2018.05.012
- Pincelli, C., Fantini, F., Romualdi, P. et al. Skin levels of 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 in atopic dermatitis. Arch Dermatol Res 283, 230–232 (1991). https://doi.org/10.1007/BF01106107
- Singal, A., & Arora, R. (2015). Nail as a window of systemic diseases. Indian dermatology online journal, 6(2), 67–74. https://doi.org/10.4103/2229-5178.153002
- Guzmán Calderón, Edson, Montes Teves, Pedro, & Monge Salgado, Eduardo. (2012). Probióticos, prebióticos y simbióticos en el síndrome de intestino irritable. Acta Médica Peruana, 29(2), 92-98. Recuperado en 06 de mayo de 2020, de http://www.scielo.org.pe/scielo.php?script=sci_arttext&pid=S1728-59172012000200009&lng=es&tlng=es.
- Elizabeth Rajan. Heces pálidas: ¿debería preocuparme?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es-es/white-stool/expert-answers/faq-20058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