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生理期真的會同步嗎?
女性的生理期同步是一種傳言,在過去的五十年裡人們一直在引用這個觀點。心理學家瑪莎‧麥克林托克(Martha McClintock)在對住在大學宿舍的女性進行的一項研究之後,首先提出了這個想法。該研究甚至發表在《自然》期刊(Nature)。
她的生理期同步理論指出,當女性在一起生活或在一起很多時間時,她們的月經週期會開始重合。麥克林托克表示,她的理論得到了證實。後來有人提出,費洛蒙負責上述的同步過程。
什麼是費洛蒙?
費洛蒙是一種性外激素,科學家已經在老鼠和其他動物身上進行研究。這種激素在同物種成員之間的溝通和行為中扮演重要作用。
就人類而言,研究還沒有嚴格證明經由費洛蒙溝通。因此,我們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這種荷爾蒙機制解釋了女性生理期同步的理論。顯然,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或否定生理期同步理論。
女性的生理期如何調節?
由於荷爾蒙的作用,女性的月經週期遵循一個週期
目前,關於女性體質已有許多研究結果。這是科學深入研究並繼續研究的一個主題。
女性從出生時起,卵巢就有卵子。在青春期開始之前,這些都會保持不變。然後,由於此階段發生的變化,女性進入生育期。自此之後,女性每個月都會經歷生理期。
生理期的調節是經由大腦和卵巢部分荷爾蒙的刺激物和抑制劑來實現的。大腦中一個叫做下視丘的區域會定期釋放與其相關的下視丘荷爾蒙(黃體成長激素)。這些荷爾蒙對卵巢有直接影響。
由於這種荷爾蒙的分泌,卵巢經由釋放成熟的卵子作出反應。同時,卵巢釋放的類固醇荷爾蒙與下視丘釋放的荷爾蒙不同。成熟卵子準備受精,而且如果狀態良好的精子到達卵子,就會成為受精卵。
在這個階段,子宮內膜(子宮的內層)也會增厚。如果卵子受精,幾天後就會植入增厚的子宮內膜。然而,如果沒有受精,子宮內膜就會發生某些變化,導致子宮內膜脫離。
一般來說,上述整個過程將每隔28至35天重複一次。女性生理期的首日被認為是第一天。從那時起,女性可以經由計算日期來確定最可能受孕的日子。
我們對生理期之間的可變性瞭解多少?
一般來說,在20到40歲之間,月經週期幾乎沒有變化。換句話說,這是生理期日期和每月重複出現生理期跡象最規律的階段。
在20歲之前和40歲之後,女性在連續的生理期中經歷最大的變化。這表示不規則的生理期更為頻繁。除了年齡本身,各種情況也會導致女性生理期的變化。
在青春期,很常見不規律的生理期,因為女性的荷爾蒙系統尚未完全成熟。同樣的變異性發生在40歲以上的女性身上,直到她們進入更年期。然而,在這種情況下,這是因為卵巢中卵泡的庫存量正在耗盡。
更重要的是,壓力、肥胖、低體重、甲狀腺問題、藥物治療和某些疾病(如糖尿病)也會產生不規則現象。這些變化可能是偶然的,特別是與生理期有關。然而,它們也可以持續幾個月。
女性生理期是否規律取決於許多因素
女性的生理期會同步嗎?證據沒有定論
2006年,波蘭雅捷隆大學(Jagiellonian University)的副教授Anna Ziomkiewicz表示,她沒有觀察到參與一項與麥克林托克相似研究的女性之間的同步現象。因此,我們可以說,仍缺乏證據證明人類費洛蒙存在生理期同步。
許多人認為女性的生理期是同步的。然而,如果我們認真審視目前的科學證據,我們只能說這種說法仍未被科學證實。也許在未來,研究將設法提供更多的見解和證據。
- Corrine K Welt, MD., retrieved on 14 May 2020, Physiology of the normal menstrual cycle, Evidence-based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UpToDate.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physiology-of-the-normal-menstrual-cycle?search=menstruaci%C3%B3n%20sincronixaci%C3%B3n&source=search_result&selectedTitle=3~150&usage_type=default&display_rank=3.
-
B. David Vantman and col., Reproductive physiology and evolutive changes with women age, Tema central: Infertilidad, Vol. 21. Núm. 3, páginas 348-362 (Mayo 2010).
-
Precone V and cols, Pheromone receptors and their putative ligands: possible role in humans,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2020 Feb;24(4):2140-2150. doi: 10.26355/eurrev_202002_20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