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齡層的適當睡眠時間
專家現在知道睡眠模式的變化在生命各階段都可能不同,身體需要改變每個年齡層的睡眠時間,因為你的身體需求和生活方式也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因此,根據你的年齡,充足的睡眠是非常重要的。睡眠不足會有壞處,但睡眠過多也不好。睡眠是人體正常運作的基本過程,尤其是大腦。
每個人的睡眠量取決於許多因素。是的,各年齡層都有其適當的睡眠時間,但這只是一般的標準。在特殊情況下,可能會因為個人的情況和條件而有所不同。
充足睡眠的重要性
按年齡層規定的適當睡眠時間並不準確。實際上,很難詳細確定精確的範圍。有些年輕人只需睡6小時就足夠,而有些人則可能需要睡9小時。
要得知是否睡眠充足,比較好的方式是根據沒有得到足够休息的徵兆。一般來說,當一個人白天感到困倦和煩躁時,表示他們可能沒有得到足够的休息。同樣的,當一個人早上醒來,幾分鐘後又睡著了,表示他們可能晚上沒有睡好覺。
確定需要多少睡眠的可靠測試,是在沒有任何限制或分心的情況下觀察15天的睡眠狀況(你可以在假期時這樣做)。如果你沒有睡眠障礙,而且睡眠時間在這15天是規律的,那麼可以肯定你睡眠充足。
各年齡層的適當睡眠時間
然而,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適當的睡眠時間因年齡而不同。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SF)根據此領域最新科學研究的結果,列出了每個年齡層的最少和最多睡眠時間。
根據該報告,各年齡層的適當睡眠時間如下:
- 新生兒(0-3個月):14到17小時。
- 嬰兒(4-11個月):12到15小時。
- 幼兒(1-2歲):11到14小時。
- 學齡前兒童(3-5歲):10到13小時。
- 學齡兒童(6-13歲):9至11小時。
- 青少年(14-17歲):8到11小時。
- 年輕人(18-25歲):7到9小時。
- 成年人(26-64歲):7到9小時。
- 老年人(65歲以上):7到8小時。
年齡為什麼會影響睡眠時間?
嬰兒比成人需要更多的睡眠,因為睡眠對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非常重要。在睡眠期間,兒童的身體會產生更多生長激素。這對於調節器官的生長和神經系統的成熟非常重要。此外,嬰兒和兒童也在不斷學習。睡眠是唯一能讓他們組織和整理白天收到資訊的方法。隨著他們成長和成熟,需要更少的睡眠時間。
反過來,在青春期,生理時鐘會出現暫時的不均衡,這是一種體內的生物時鐘,會導致他們在晚上較晚睡,因此很難早起。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需要更少的睡眠。
「睡不好的爺爺」假說
一項發表在重要學術期刊上的研究指出,睡眠模式隨年齡變化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適應性演化。這種可能性被稱為「睡不好的爺爺」假說
根據這種假說,幫助人類生存下來的一個因素是晚上保持清醒。由於老人白天的活動較少,而且監視不需要特別的要求,因此由老人負責執行夜間的監視。
在原始社會,人們發現老人睡得很早,黎明時分醒來。這可能是人類祖先的遺傳行為,支持了關於睡眠時間為何隨年齡變化的解釋。
- Miró, Elena e Iáñez, Ma. Angeles y Cano-Lozano, Ma. del Carmen (2002). Patrones de sueño y salud. Revista Internacional de Psicología Clínica y de la Salud, 2 (2), 301-326. [Fecha de consulta 7 de junio de 2020]. ISSN: 1697-2600. Disponible en: https://www.redalyc.org/articulo.oa?id=337/33720206
-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Nuevos tiempos de sueño”. https://www.sleepfoundation.org/press-release/national-sleep-foundation-recommends-new-sleep-times/page/0/1.
- Samson, DR, Crittenden, AN, Mabulla, IA, Mabulla, AZP y Nunn, CL (2017). La variación del cronotipo impulsa el comportamiento nocturno centinela en cazadores-recolectores. Actas de la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84 (1858), 20170967. https://doi.org/10.1098/rspb.2017.0967.
- Solari, BF (2015). Trastornos del sueño en la adolescencia. Revista Médica Clínica Las Condes, 26 (1), 60–65. https://doi.org/10.1016/j.rmclc.2015.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