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種可導致憂鬱症的壞習慣
憂鬱症是大腦化學變化引起的情緒障礙,無論是因為某種情況的刺激,或是荷爾蒙失衡和環境因素。
其特點是悲傷和易怒的情緒,有時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
這是一個健康問題,今天的社會許多人都會關心這種疾病,因為它變得越來越頻繁,尤其是青少年。
雖然大多數病例都是輕度和零星的,但如果不治療,可能會變成嚴重和難以控制的問題。
問題是,憂鬱症已經變得如此普遍,但有些人實際上不知道這種疾病可能是某些日常習慣引起的。
今天,我們想分享與憂鬱症出現有關的六種習慣。
找出這些有害習慣,就能幫助你保持身心健康。
1. 不健康的飲食
你可能沒有注意到,你吃下的東西對心理健康很重要,並且直接影響神經系統。
高脂肪和精製糖的不健康的飲食,會引發荷爾蒙問題,增加你對憂鬱和壓力的敏感性。
食用過量會增加皮質醇的生成,這是一種與情緒失衡有關的化學物質。
如何改善?
- 限制攝取不健康的食物。
- 相反的,多攝取高抗氧化劑、Omega-3脂肪酸和蛋白質的食物。
2. 身體缺乏活動
久坐不動的人不但更容易出現慢性健康問題,而且還會引起憂鬱症。
運動對身心健康都是必要的,因為運動會刺激快樂荷爾蒙的分泌。
如何改善?
- 每天做各種運動,要有恆心。
- 每天至少花30分鐘做一些身體活動。
3. 睡得少
睡眠對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如果沒有你留意到這點,晚上缺少的睡眠,無法在一天中的其他時間彌補。
中斷睡眠或失眠多天,會增加皮質醇的分泌,並增加焦慮。
因此,你會更容易發生憂鬱症發作,並且變得不能面對日常困難。
如何改善?
- 每天8小時連續的睡眠很重要。
- 如果你有睡眠問題,應該找到一個放鬆、自然的解決方案。
- 睡覺前不要使用3C產品或吃大餐。
4. 長時間獨處
獨處可以幫助你反思和克服困難。不過,長時間獨處反而對情緒健康有害。
擁有好友和社會關係會讓你的思維活躍,直接影響你的幸福。
孤立自己,不交朋友與憂鬱症息息相關。
如何改善?
- 花點時間和朋友及家人一起做些有趣的事。
- 當你遇到困難時,和你信任的人談談。
5. 思想負面
負面思想是導致憂鬱症的主因。雖然那可能不是有意識的想法,但保持這些負面思想表示生活在悲傷和痛苦中。
看見糟糕的情況,感覺一切都是對你不利的,或者因恐懼而停留在你的舒適圈,會對情緒狀態有很大的影響。
如何改善?
- 學習把一切當作是成為更好的人的機會,這是一個正面思考的好方法。
- 識別並遠離惡毒的人,這是克服負面思想的關鍵。
- 無論風險或結果,總是願意面對挑戰。
- 每天紀錄你生活中發生的正面事情,或者用正面態度去面對負面的事。
- 學習幫助緩解壓力和促進平靜的習慣。
6. 處於有壓力的工作環境
多數憂鬱症患者都是在有壓力的環境中工作。
工作太多,辦公室霸凌,同事惹麻煩,最終造成心理層面的問題,導致悲傷和失去動力。
如何改善?
- 盡最大努力停止工作太多的情況,找時間休息幾分鐘。
- 避免與你相處不好的人接觸。
- 放背景音樂保持環境和平,噴灑芳香劑,並清理辦公室環境。
你有這些習慣嗎?如果有的話,努力去做一些事,這樣憂鬱症就不會利用這些情況。
如果問題沒有改善,就應該尋求專家幫助。
- Marina Marcus, M. Taghi Yasamy, Mark van Ommeren, and Dan Chisholm, S. S. (2012). Depression: A Global Crisis. DEPRESSION: A Global Public Health Concern. https://doi.org/10.1021/jf102875b
- Kiecolt-Glaser, J. K., Derry, H. M., & Fagundes, C. P. (2015). Inflammation: Depression fans the flames and feasts on the heat.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https://doi.org/10.1176/appi.ajp.2015.15020152
- Jacka, F. N., Pasco, J. A., Mykletun, A., Williams, L. J., Hodge, A. M., O’Reilly, S. L., … Berk, M. (2010). Association of western and traditional diets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wome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https://doi.org/10.1176/appi.ajp.2009.09060881
- Tremblay, M. S., Colley, R. C., Saunders, T. J., Healy, G. N., & Owen, N. (2010). Physiological and health implications of a sedentary lifestyle.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https://doi.org/10.1139/H10-079
- Sarris, J., O’Neil, A., Coulson, C. E., Schweitzer, I., & Berk, M. (2014). Lifestyle medicine for depression. BMC Psychiatry. https://doi.org/10.1186/1471-244X-14-107
- Tsuno, N., Besset, A., & Ritchie, K. (2005). Sleep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https://doi.org/10.4088/JCP.v66n1008
- Benca, R. M., & Peterson, M. J. (2008). Insomnia and depression. Sleep Medicine. https://doi.org/10.1016/S1389-9457(08)7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