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克服晨間疲勞的七撇步
在這篇文章中,你將會發現這七種關鍵小技巧可幫助你每天早上一起床就精神飽滿、活力充沛、並且心情絕佳。
造成晨間疲勞的原因為何?
晨間疲勞可能有不同的成因,因為可能導致的因子有很多:
- 激烈的生活方式、緊張和壓力。
- 飲食失衡或營養不良。
- 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
- 壞習慣。
- 睡眠環境不良。
以下你會發現一些能夠幫助你一勞永逸地終結晨間疲勞的技巧。
1.提升你的睡眠品質
為了要能精力充沛,首先,你必須確保自己獲得品質良好的睡眠。這是因為你的晨間疲勞可能是由你環境中的問題引起的。夜間要得到良好的休息,請確保自己做到以下步驟:
- 在安靜的地方睡覺。
- 不管有多微小,不要讓任何光線進來,因為這會阻礙褪黑激素(睡眠激素)的生產。
- 關閉你周圍所有的電子設備。
- 確保你房間溫度適宜。
- 確保你房間整潔,沒有太多雜物。
- 確保你房間通風良好,尤其是在白天的時候。
- 你可以用薰衣草或洋甘菊等,為臥室增添放鬆型的香氛。
- 睡前洗個熱水澡。
2.對抗壓力
壓力是健康最大的敵人,因為它會讓我們整個身體失去平衡,並使我們容易受到疾病的傷害。
壓力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是失眠或睡眠困難,這會使我們每天從早開始一整天都感到疲倦。
為了對抗壓力,我們必須飲食完善,必要時可服用補充劑以加強我們身體的抵抗力,並且避免營養不良。
然而,若是你不改變生活節奏並重視你的優先事項(比方說你的健康)的話,那也是不夠的。
3.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
如果我們在白天的時候不夠累的話,就很難好好休息-我們指的是身體,而不是智力上的耗神喔。
事實上,許多人讓自己在精神上越來越衰耗,但卻過著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
我們建議每週進行兩到三次中等強度的運動。你會從第一天開始就注意到好處的。
4.注意晚餐
你應該在傍晚的時候吃清淡的晚餐,以促進身體在你睡覺之前就消化。
這也有助於肝臟和膽囊休息,這樣的話,你的能量值和幸福感在你起床時才會提高。
若是我們晚餐吃太多,身體就必須把精力集中在消化過程上。與其幫助我們完全從日常活動所造成的疲勞中恢復過來,它卻必須做這件事。
5.營養早餐
跟所有其他人相比,那些起床就覺得累的人應該將早餐視為重點。
儘管有些人可能在喝完一杯咖啡後就出門,但其他人則需要獲得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健康脂肪,才能開展新的一天。
我們建議你在早餐中加入以下食物:
- 在沙拉或調和飲中加入生的水果和蔬菜,其中大力推薦椰子和酪梨。
- 如燕麥等全穀食品以及由黑麥或斯佩爾特麵粉製成的麵包。
- 堅果和種子。
- 蔬菜飲料。
6.如有必要,在膳食中添加保健補充品
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可能還需要服用一些補充劑來強化自己,例如:
- 螺旋藻
- 韓國人參(短期)
- 瑪卡粉
- 鎂錠
- 啤酒酵母
- 特級初榨椰子油
- 橄欖葉
- 益生菌
你可以根據自己所感受到的效果偶爾服用,並在不同的補充品之間變換。
7.鵝耳櫪花精
有一種花精是著名的巴哈花精療法的一部份,它被稱為鵝耳櫪(角樹)。
這種花精有助於對抗我們在什麼都還沒做之前就疲勞和虛脫的狀況,例如晨間疲勞。
我們可以每天服用4次,每次4滴,單獨使用或用一點水混和。
它沒有禁忌症或副作用,所以不會對病人、兒童或孕婦帶來任何風險。
- Parker, K. N., & Ragsdale, J. M. (2015). Effects of Distress and Eustress on Changes in Fatigue from Waking to Working. 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 https://doi.org/10.1111/aphw.12049
- Sonnentag, S., Binnewies, C., & Mojza, E. J. (2008). “Did You Have A Nice Evening?” A Day-Level Study on Recovery Experiences, Sleep, and Affec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https://doi.org/10.1037/0021-9010.93.3.674
- Pollard, L. C., Choy, E. H., Gonzalez, J., Khoshaba, B., & Scott, D. L. (2006). Fatigu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reflects pain, not disease activity. Rheumatology. https://doi.org/10.1093/rheumatology/kel021
- Effects of chronic exercise on feelings of energy and fatigue: A quantitative synthesis.Puetz, T. W., O’Connor, P. J., & Dishman, R. K. (2006).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2(6), 866-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