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如何解釋喜歡獨處的人

雖然這聽起來矛盾,喜歡獨處的人通常不會與世界疏離,他們也了解旁人的恐懼和擔憂。
科學如何解釋喜歡獨處的人

最後更新: 07 六月, 2019

獨處是一種自由選擇和良好管理,這樣的享受能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有些人認為獨處是一種不好的事,因為那違背了我們的社交基礎和自然的連結,這是人類的特徵。然而,有些事情我們不能忘記:人們獨自生活其實也不壞。

獨處能幫助我們與我們的內心世界、思想和情感保持接觸。這種人面對壓力和焦慮會處理的比較好。因此,獨處能促進健全的人格。

科學試著研究那些獨處的人,並發現他們的特徵。

健康、宣洩和有益的孤獨是一種「瞬間解脫」的行為,這種行為並不是試圖逃避或避開人們,也不是忽視建立重要意義的連結。

能隨時躲在你自己的保護圈裡是健康的。此外,這對你的身心健康有正面的影響。

今天,我們想向你說明科學對獨處的看法。

利用獨處實現個人豐盛

獨處

安內利·魯弗斯(Anneli Rufus)撰寫的書籍《一個人的聚會:孤獨者宣言》(Party of One: The Loners’ Manifesto)告訴我們,幾乎25%的人具有這種特質。這些人享受獨處,也確實享受他們的友誼。

「孤獨有時候是最佳的社交,短暫的隱退催促甜蜜的回歸。」約翰.密爾頓

然而,社會本身總是用各種形容詞來定義孤獨。這些形容詞大多都是負面的:反社會、失敗者、精英主義者,甚至自負。

對這些人沒有信心是很常見的。因為他們會做一些事情,例如獨處一週,並與一切和每個人斷絕聯絡。

另外,沒有伴侶的人會說:「我很高興這樣」,這樣的說法會讓別人擔憂。

如果他們沒有和別人分享生活,他們怎麼會快樂呢?

當一個人不與別人交換想法時,會有什麼好處?有人會在談話前選擇沉默嗎?你能享受在內心保持情感,而不與別人分享沙發、床鋪、散步或吃飯嗎?

這些通常是二元對立者最常見的疑慮。他們透過外向的眼光看待生活,不斷尋找社交刺激。他們總是尋找同伴,總是尋求別人的支持。

然而,科學指出了一些不同的東西。

獨處並不表示你遠離世界

女孩獨處

德國耶拿大學海格曼博士(Birk Hagemeyer)和他的同事們發展了一種量表。這種量表能衡量你與社交活動,與他人的連結,以及你對孤獨的渴望。

本文開頭我們說的是,當我們談論孤獨時,可以有不同的重點。

  • 這些獨處的人之中有些人有神經質,他們不知道如何進行社交活動,只是尋找孤獨。他們也不知道如何對環境、其他人或刺激物感興趣。
  • 在光譜的另一端,有些人喜歡和自己分享特定的時刻。同時,他們也不會逃避任何人或任何事。他們只是想要探索自己的想法

因此,所謂的「社交欲望ABC」允許人們經由以下的方式來深刻理解這種行為:

  • 喜歡獨處的人更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另外,他們更少從壞情緒、不適、挫折中「爆發」。
  • 喜歡獨處的人通常有一種開放的心態,他們更有獨創性、有好奇心,並富有想像力。
  • 他們的社交特徵,看起來令人驚訝,很討人喜歡。他們更親密,通常表現出更多同理心
  • 如果深入他們的個人世界,他們會知道如何認清外部需求、恐懼和擔憂
  • 另一個顯著的方面是,獨處允許他們更能定義個人特徵。他們更能定義和擁抱他們的內向。
直覺
  • 同時,這也說明任何時候這種內向都與膽小無關
  • 另一方面,最外向的人通常會對孤獨感到害怕或不適。他們感受到威脅。另外,如果不讓他們接觸伴侶和朋友,他們會認為自己「支離破碎」。
  • 同時,另一個有趣的細節是,那些在孤獨中感到自在的人,更能控制他們的壓力和焦慮

然而,你可能會想了解這些分析工具能向你展現哪些負面的事,「社交欲望ABC」顯示的是,這些人通常會感受到被人誤解

他們對自己有很好的評價。此外,他們有良好的自尊心。不過,他們總覺得自己在別人眼中是「害群之馬」或「怪異之人」。

總而言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沒有人的個性比其他人更好。無論你善於交際或是喜歡獨處,最好能學會如何幫助你成為最好的人,並接受你是這樣的人。

 



  • Amichai-Hamburger, Y. y Ben-Artzi, E. (2003). Soledad y uso de Interne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9 (1), 71–80. https://doi.org/10.1016/s0747-5632(02)00014-6
  • Cardona, J. L., Villamil, M. M., Henao, E., & Quintero, A. (2009). Concepto de soledad y percepción que de su momento actual tiene el adulto mayor en el municipio de Bello, Colombia 2007. Facultad Nacional de Salud Pública27(2).
  • Hagemeyer, B., Neyer, FJ, Neberich, W. y Asendorpf, JB (2013). El abc de los deseos sociales: afiliación, estar solo y cercanía a la pareja. Revista europea de personalidad, 27 (5), 442–457. https://doi.org/10.1002/per.1857
  • Hawkley, LC, Burleson, MH, Berntson, GG y Cacioppo, JT (2003). Soledad en la vida cotidiana: actividad cardiovascular, contexto psicosocial y conductas de salud. Revista de personalidad y psicología social, 85 (1), 105-120.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85.1.105
  • Jürschik, Pilar, Botigué, Teresa, Nuin, Carmen, & Lavedán, Ana. (2013). Estado de ánimo caracterizado por soledad y tristeza: factores relacionados en personas mayores. Gerokomos24(1), 14-17. https://dx.doi.org/10.4321/S1134-928X2013000100003
  • Rico Moreno, Javier. (2014). Hacia una historia de la soledad. Historia y grafía, (42), 35-63. Recuperado en 18 de enero de 2019, de http://www.scielo.org.mx/scielo.php?script=sci_arttext&pid=S1405-09272014000100003&lng=es&tlng=es.
  • Rufus, A. (2003). Party of one. Cambridge, MA: Da Capo Press.

此文本僅供資訊目的使用,並不取代與專業人士的諮詢。如有疑問,請諮詢您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