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叫寶寶起床吃東西嗎?

有些時候,叫寶寶起床吃東西是有必要的。要不要叫則取決於年齡、體重、整體健康等因素。
你應該叫寶寶起床吃東西嗎?

最後更新: 08 四月, 2020

你應該叫寶寶起床吃東西嗎?

許多父母都會思考,到底要不要把寶寶叫起來吃東西。如果你是新手媽媽或是新手爸爸,這個問題你可能已經問過自己很多次了。你不用覺得歉疚,因為睡覺和進食模式這種事情總是會讓父母擔心。

現今,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存在著衝突。一方面,有些人會爭論寶寶需要每2~4小時餵食一次,就算你必須把他們叫醒也得做。

然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要來討論,你到底應不應該把孩子叫起來吃東西。

寶寶需要多少睡眠?

首先,你需要多加了解嬰兒的健康睡眠習慣。這樣能有助於你做出決定,到底應該叫寶寶起來吃東西,或是這樣會影響他們的發育。

嬰兒

嬰兒一天大約睡16個小時。他們通常每2~3個小時會起來吃東西,雖然這也並非準則。

事實上,許多寶寶一次睡超過3個小時;這也很正常,因為每個寶寶都不一樣。

嬰兒的睡眠:頭幾個月

在最初的兩個月中,睡眠取決於寶寶的飢餓感。在餵食之後,寶寶會進入淺眠狀態,這時不應該叫醒他們。

淺眠通常會持續30~40分鐘。事實上,你會知道寶寶是否在淺眠狀態,因為他們看起來可能睡得不安穩,不過這是正常的。在這段時間過後,寶寶就進入深度睡眠。

重點是你必須要了解,寶寶大約在4~6個月大的時候,他們會開始在晚上睡比較久。但在那之前,睡眠與清醒的循環取決於晝夜節律還有光線或黑暗。

簡而言之,嬰兒會慢慢地穩定自己的睡眠模式,而家長在那之後也會比較能夠休息。

餵食的時程

如前述,寶寶大約每3個小時需要餵食。過了這個時間,寶寶會醒來、哭泣、進食、然後再回去睡。還有,要記得,哭並不一定是因為餓。

雖然週期3小時是個參考值,但這其實只是個統計值。有些寶寶需要更常餵;也有些寶寶因為實在睡太多,需要被叫起來餵。

什麼時候應該叫寶寶起來吃東西?

餵母乳

如果寶寶的睡眠習慣很好,而且體重也按照標準成長,那麼你就不需要把他們叫醒。然而,在有些狀況下的確需要這麼做,這取決於寶寶的年齡、體重、整體健康等因素。

有些新生兒在剛出生的那幾天體重會減輕。這是因為他們需要幾天的時間適應從胸部或是奶瓶進食。而且他們的胃每次也只能夠處理一點點食物。

正如你所見,對新生兒來說,頻繁進食非常重要。因此,你也許一天會需要把寶寶叫起來幾次(尤其如果寶寶是早產兒的話)。

從另一方面來說,父母不應該完全按時鐘或是寶寶的哭聲照表操課。哭泣只是寶寶餓了的延遲信號。如果你注意到寶寶睡不安穩、動嘴唇、做出吸吮的動作,你大概就該餵他們了。

其他考慮因素

一旦寶寶達到最佳體重,而且體重會增加,那就等他們自己起床再餵就可以了。

你不用擔心他們吃了多少或是多頻繁進食,而是要注意更重要的發育因素,如:

  • 緩慢而穩定的體重增加
  • 在兩次餵食中間,寶寶是否看起來有飽
  • 寶寶是否一天尿尿要用掉6片尿布以上
  • 寶寶是否一天便便3次以上

如果你沒有注意到以上任何一種狀況,就應該去看醫生,讓專科醫生檢查寶寶,看看是否一切正常。還有,你的醫生可以提供必要的資訊並回答你的問題,這樣你就可以避免風險。

你也許有興趣:乳房疼痛的七種成因

餵牛奶

結論

簡而言之,除非寶寶是早產兒、體重過輕、不健康,你不應該叫他們起來吃東西。若是你們家小朋友身體健康而且很會睡,不用擔心;他們需要睡多少,就讓他們睡吧。

讓寶寶睡覺很好,因為這會幫助他們在生理上成長且發展出良好的睡眠習慣。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用這個時間休息一下或是處理雜務。

 



  • Andreas NJ., Kampmann B., Le Doare KM., Human breast milk: a review on its composition and bioactivity. Early Hum Dev, 2015. 91 (11): 629-35.
  • Arboledas G. Lactancia materna y sueño ¿Se potencian o dificultan?. Canarias pediátrica. 2015; 39(2): 66-70. 
  • Xie Z., Chen F., Li WA., Geng X., Li C., et al., A review of sleep disorders and melatonin. Neurol Res, 2017. 39 (6): 559-565.
  • Galiano M, Moreno-Villares J. Nuevas tendencias en la introducción de la alimentación complementaria en lactantes. Anales de Pediatría Continuada. 2011;9(1):41-47.

此文本僅供資訊目的使用,並不取代與專業人士的諮詢。如有疑問,請諮詢您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