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真實的人生法則
真實的人生法則不是由法規、家規,或者試圖說服你快樂的當代大師們來決定的。
當你逐漸瞭解生命的極限,發展尊重和共存感,並在這種魔力中,享受與他人和諧相處的生活時,你會自己領悟到這個人生法則。
書本中有許多事物是無法學習的:你會經由犯錯,透過觀察和推理,以及與他人互動來發現這些事物。你最終會找到幸福,但毫無疑問,你也會知道痛苦。
詩人馬里奧‧貝內德蒂(Mario Benedetti)在他的一首詩中提到,你可以抱怨任何事情,因為所有的玫瑰都帶刺,每一天都可能發生風暴,所以產生了這種痛苦。
如果你專注在「想要受苦」,你肯定會受苦。但有時候,即使玫瑰帶刺,但你要有足够謙卑的心,去感謝你活著的事實。畢竟,這是使其美麗的一部分。
因此你要明白,你的態度和這些人生法則,讓你擁有均衡的日常生活。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快樂,你必須強迫自己遵循這些人生法則。
今天,我們鼓勵你反省這些主題。
1. 人生法則:不偽裝的生活
這些法則中的第一條是學會在生活中遠離外表。如果你仔細想想,這個世界充滿了虛假,行銷產業用一些形象包裝影響你日常活動。
- 在廣告、時尚和電視的世界中,許多人試圖模仿或實現這些虛假外表。
- 在你周圍的環境中,你經常看不到「真誠」。
真誠是一種謙卑的態度,不必尋求或強求,你只是表達你自己:不會有很多人投入在這上面。
這種偽裝自己的需求,是由一組你必須意識到的心理過程驅動的:
- 自卑和不安全感,導致你若表現出真正的自己,就不會被他人接納。
- 驗證的需要,外表和謊言讓你相信這就是社會接納你的方法。
- 謊言也隱藏了一種必須注意的身份(如果你認為我是一個善良的人,我會贏得你的信任,從你那裡得到一些東西)。
2. 人生法則:不依賴的愛情
多數人在生活中發現的另一個維度是,如果愛情必須建立在依賴的基礎,那就毫無意義了。
很少有維度需要像愛情一樣有表達力、自由度、真實性和品格。
- 如果這段關係的特點是依賴你的伴侶,讓你自己變得可有可無,成為你所愛的人的影子,將會逐漸加強你的挫折程度。
- 依賴的愛情會導致不幸福,最終會出現憂鬱症。
- 有些智慧的人生法則建議你要先愛自己。
- 然而在今天的社會裡,甚至在你的家庭裡,我們不斷提醒自己,愛情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你真的愛一個人,你會愛到至死不渝。
- 雖然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愛情是真的,但你永遠不能做的就是,放棄你真實的自我。不管對方是你的孩子或你的伴侶。
首先,因為「放棄」自己,並不表示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獻給我們所愛的人。自卑的人缺乏某種活力、精神上和情感上的能量。
要做一個愛的創造者,不要順從。要做一個健康關係的建築師,而不只是一個依賴者。
3. 人生法則:不冒犯的說話
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提出「人際溝通分析」的概念。
這種心理學的方法告訴我們,我們會根據情感和社會溝通,以及從每天交流的人當中,建立身份和自尊心。
- 當你用隱藏的冒犯、反諷或輕蔑來為你的言語「加油添醋」時,就會導致艾瑞克·伯恩所定義的負面情緒的撫摸。
- 透過言語這種「撫摸」,可以造成比身體攻擊更大的傷害。 人們有時甚至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侵害行為。
- 有人大喊而不是說話,有些人習慣憎恨,他們認為這些言語的開玩笑雖然很有趣,但他們所獲得的只是傷害。
重要的是,要注意你說話的方式、語氣,並明智的選擇用字遣詞,這樣的話你的情感接觸會是正面的。
這樣的話,你就可以投入在你的共存和對他人的尊重。
- Minikel-Lacocque, J. (2013). Racism, College, and the Power of Words: Racial Microaggressions Reconsidered.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https://doi.org/10.3102/0002831212468048
- Smuts, A. (2010). The ethics of humor: Can your sense of humor be wrong? 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 https://doi.org/10.1007/s10677-009-9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