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啟發心靈,有些則使人精疲力竭

請儘量待在能夠啟發你的人群之中。若是你發現身邊的人會使你精疲力盡,請找出能後事後為自己充電的方法。
有些人啟發心靈,有些則使人精疲力竭

最後更新: 19 五月, 2018

我們的心靈有很大一部份受到我們與他人互動的影響,尤其是那些在我們日常中的互動。有些人會啟發我們,讓我們心情愉悅,帶給我們正面能量。

然而,也有些人會造成各種負面情緒。他們自己可能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會讓人精疲力竭。

這種疲倦與體力勞動無關,不像是背負沉重的物品或是跑馬拉松;我們所說的是精神上的疲倦不堪。

神經學和心理學都得出這樣的論點:外向的人和內向的人的大腦運作並不相同。

例如,一個內向的大腦需要獨處的時刻。這些時間讓他們能夠“把電力充飽”。

長時間地進行社交活動對他們來說很困難。如果他們與某個非常健談、好奇心很重、批判性很強或很執著的人在一起,他們也許會覺得很掙扎,而且甚至可能在精神上開始覺得壓力很大。

我們都有自己的社交能力程度。然而,有一些人就是有亮點,並且能為身邊的人帶來快樂。

但另一方面,也有些人能夠沒事找事,即使是在平靜的日子裡他們也會引起麻煩。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會看看這些現實中的狀況。畢竟,這些事每天都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鼓舞人心的人

在我們的朋友和家人中,我們都有會啟發我們的人。他們是真正的寶藏,因為他們每天都會找到一些讓我們變得更強大的方法。

這些人就像我們生活中的地標。他們支持我們,也指引我們,因為他們能幫我們見樹亦見林。

他們的智慧不是來自書本,而是來自他們的常識。他們藉由反思、直覺和聰慧的頭腦獲得智慧。

我們來看看他們所擁有的更多特徵吧。

啟發人心的人-我們沒考慮到的人

晾襪子的女人

有些朋友只要看著我們的眼鏡就知道我們在想什麼。他們有能力看出我們背後的意思。他們只需要看著我們,就會知道我們何時需要援助。這樣的支持和溫暖會給予我們力量。

  • 這樣的能力來自於右腦。這個區域比起左腦來說,更會反思、有創造力、而且比較善於觀察。它把所有與情緒相關的世界都連結在一起。
  • 激勵人心的人了解何為互助。他們理解付出與獲得的重要性。他們同時也知道如何做出多贏的選擇。
  • 與此同時,他們看起來不像某些其他人-他們不會狂妄自大。這些人不需要展現他們比其他人知道的多更多。

這些會啟發人心的人不會擾亂,反而會放手讓事情自然發展。他們會成為讓我們跟隨的典範。且與此同時,他們會尊重我們的選擇、想法、與意見。

讓我們精疲力盡的人

就像是我們一開始的時候所說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社交互動容忍度。

相對外向的人比較不會被愛講話、愛開玩笑、或是全身活力充沛的人搞得很累;但在另一方面,那些在比較放鬆的狀態下腦子會運作地比較好的人就需要小心了。有些充滿活力的人會讓內向的人覺得疲憊不堪。

不過,還有一種是大家都有共識的,有些人總是會讓身邊的人覺得不愉快。他們也許是心理上很負面有敵意,或著是生理上看起來髒亂不堪。

以下這些是他們可能擁有的特徵:

  • 他們是負面人
  • 他們只雞蛋裡挑骨頭,而且只看事情的缺點,負面而悲觀。
  • 除了負面以外,他們也確信整個世界都與自己敵對。這種人完全不懂得尊敬他人。
  • 他們不懂得尊重他人,因為他們眼中只有自己;他們的視野無法超過自己的鼻頭。他們的第一個和最後一個想法都是要注意第一名在哪。
與朋友喝咖啡

跟這種人生活很累,因為他們已經關閉自己的心靈。更糟的是,他們沒有能力使用他們的心來了解周遭的世界。

這樣子的人你隨處可見,他們可能是你的家人或是你的同事。因為他們如此普遍,我們要針對如何跟這種負面特徵的人來往這件事,提供你一點想法。

如何在搞垮人心的人底下求生存

不用想著要從他們身邊逃跑。畢竟,我們每個人的家庭裡都有這樣的人。他們覺得,像他們那樣講話是正常的。

朋友或是伴侶也有可能以同樣的說話方式讓我們覺得疲憊。

  • 有件很重要的事情是-你要帶著敬意但是以堅定的態度跟他們保持距離。
  • 他們可能會懷恨許久或是喜歡批判他人,並且還樂此不疲的說三道四。必須要讓他們知道,你對這樣的話題沒有興趣。
  • 不要怠慢他們,也不要表現得好像自己比他們優越。
  • 保持一定的距離。讓他們清楚明白,你了解而且尊重他們,但是你思考和生活的方式與他們不同。
  • 如果你必須要跟他們花很多時間在一起,那就是儘量地少聽少開口。同時試著想像一個你可以遠離他們的既放鬆又快樂的場景。

等你可以遠離他們之後,請放鬆。不要在你的心靈中再提供任何位置給他們,試圖找一些正向的事情來做。

圖像來源:瑪莉.德絲朋(Marie Desbons)

 



  • Rueckert L, Naybar N. Gender differences in empathy: the role of the right hemisphere. Brain Cogn. 2008 Jul;67(2):162-7. doi: 10.1016/j.bandc.2008.01.002. Epub 2008 Mar 4. PMID: 18295950.

此文本僅供資訊目的使用,並不取代與專業人士的諮詢。如有疑問,請諮詢您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