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分泌物的各種類型
雖然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或者不好意思談論,但陰道分泌物確實有不同的類型。因為它的氣味、顏色和量都會發生變化。
顧名思義,陰道分泌物是由陰道內某些腺體分泌的一些分泌物。這種液體是絕對正常和必要的,因為它幫助了許多維持陰道健康所需的功能。
其中之一就是能讓陰道「清潔」自己。換句話說,陰道分泌物有助於消除死細胞和細菌,這有助於防止感染。此外,陰道分泌物是女性生殖系統健康狀況一個很好的指標。
這些變化都能幫助發現疾病。因此,本文將解釋不同類型的陰道分泌物及其含義。
為什麼會出現不同類型的陰道分泌物?
陰道分泌物會因為感染或性病而改變。
首先,在開始介紹不同類型的陰道分泌物之前,你應該知道,生理上,分泌物在整個生理期中都會發生變化。換句話說,在生理期的每個時刻都有不同類型的分泌物,這是完全正常的。
在這方面,分泌物的變化取決於女性賀爾蒙,女性賀爾蒙在生理期時也會有所不同。例如,當排卵即將到開始時,分泌物往往會增加,而且會更濃稠。這是因為生殖發揮作用,幫助女性為受精做好準備。
同樣的,當女人受到性刺激時,分泌物也會增加。分泌物通常是透明或乳白色,不過也可以是水狀、透明,或者較多或較少量。
此外,你應該知道所有類型的陰道分泌物都有一種特殊的氣味,女性不應為此感到尷尬。事實上,每個女人都應該知道什麼樣的氣味是正常的,因為感染或疾病會改變氣味。
陰道分泌物的類型
陰道分泌物的類型可以經由顏色、氣味、稠度和量等特徵來區分。感染或疾病會以某種方式改變這些模式。
在分辨陰道分泌物類型時,最重要的是顏色。不過分析氣味、稠度和量也很重要。感染或疾病可以改變這些特徵。
首先,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分泌物可以是白色的,這是正常的。然而,當分泌物變得更灰暗和濃稠時可能有問題。如果分泌物是白色的,但如果也有搔癢或灼熱感,可能表示有念珠菌症。
念珠菌症是一種酵母菌引起的女性常見感染。許多研究指出,這是最常見的陰道疾病,與陰道酸鹼值的變化有關。
此外,分泌物可能是淡黃色的。這種情況通常伴隨著强烈的氣味和其他不適,例如搔癢或灼熱感。這可能表示你正在遭受感染或是性病。比較常見的是滴蟲病、衣原體和淋病。
分泌物甚至可能是棕色的,因為帶血。這種類型的分泌物通常出現在生理期前後。也可能是因為性交造成的小傷口。
然而,如果分泌物的顏色沒有改變,可能表示更嚴重的疾病,例如癌症。同樣的,如果陰道內有異物引起刺激,也會發生這種情況。
結論
陰道分泌物有很多類型,因為本身就是一種生理變化的分泌物。因此,重要的是要注意陰道分泌物的各種方面,因為顏色或數量的變化可能代表一種疾病。
注意氣味也很重要,因為這是感染造成改變的一種因素。不過,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或是排泄物的變化,最好去看婦科醫生,讓醫生檢查是否正常。
- Amrin, S. S., & Lakshmi, G. J. (2021). Vaginal discharge: The diagnostic enigma. Indian Journal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and AIDS, 42(1), 38–4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579582/
- Hillier, S. L., Austin, M., Macio, I., Meyn, L. A., Badway, D., & Beigi, R. (2021).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aginal Discharge Syndromes in Community Practice Setting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72(9), 1538–1543.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248297/
- Majigo, M. V., Kashindye, P., Mtulo, Z., & Joachim, A. (2021). Bacterial vaginosis, the leading cause of genital discharge among women presenting with vaginal infection in Dar es Salaam, Tanzania. African Health Sciences, 21(2), 531–537.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568229/
- Mayo Clinic. (29 de junio de 2023). Flujo Vaginal. https://www.mayoclinic.org/es/symptoms/vaginal-discharge/basics/definition/sym-20050825
- Rao, V., Mahmood, T. (2019). Vaginal discharge. Gyna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Medicine, 30(1), 11-18. https://www.obstetrics-gynaecology-journal.com/article/S1751-7214(19)30206-4/fulltext
- Sánchez, J. A., González, L., Rojas, K., & Muñoz, G. (2017). Prevalencia de Candida albicans y su relación con cambios en el pH vaginal. Atención Familiar, 24(1), 18–22. http://www.revistas.unam.mx/index.php/atencion_familiar/article/view/58242
- Sim, M., Logan, S., & Goh, L. H. (2020). Vaginal discharg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in primary care. Singapore Medical Journal, 61(6), 297–30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905126/
- Sivaranjini, R., Jaisankar, T., Thappa, D. M., Kumari, R., Chandrasekhar, L., Malathi, M., Parija, S., & Habeebullah, S. (2013). Spectrum of vaginal discharge in a tertiary care setting. Tropical Parasitology, 3(2), 135–13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4470998/
- Venugopal, S., Gopalan, K., Devi, A., & Kavitha, A. (2017). Epidemiology and clinico-investigative study of organisms causing vaginal discharge. Indian Journal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and AIDS, 38(1), 69–7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38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