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種佛教觀念管理情緒世界
情緒世界是佛教和西方心理學有共通點的領域。
在這兩種方法中,我們要理解情緒的自我探索,特別是負面情緒,為我們提供一個認識自我的重要途徑。這可以幫助我們改善自己,並走一條完整又正確的道路。如果我們多留意情緒,不但會改善身心健康,也會加深我們對自我真實本質的理解。
此外,有趣的是,像冥想這種方法已經被納入許多類型的治療中。這種有效的方法可以管理我們日常生活的共同敵人:壓力和焦慮。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建議你反思佛教的3種關鍵思想,來發現和學習情緒。
1. 痛苦的依戀或快樂的自由:你可以選擇
在我們尋求更自由和智慧的道路上,心理學通常鼓勵我們認清自己的感受。
它還鼓勵我們記住過去和現在的故事,賦與它們意義,並且能經由治療來面對它們。
佛教也有不同的做法:它鼓勵我們透過內心對話和冥想來「緩和」和「安靜」負面情緒。
此外,佛教對我們的理解是,我們有時會在方法上犯下嚴重的錯誤。例如,很多人相信幸福是在你以外的某個人、某個地方或某個所有物。然而,這種唯物論或對身外之物的依戀,實際上會導致不快樂。
真正的幸福不是「在那裡」,而是在內心的平衡之中。你可以用寧靜、平衡和自我接納,發現真正的幸福在你的心裡。
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不依戀,是調節情緒的一種理想策略。
也許你渴望得到你沒有或應該擁有的事物,不過當你「停止」對缺少事物的抱怨時,你可以睜開眼睛看看已經擁有的事物。你會發現其實你已經擁有很多幸福。
2. 佛教中耐心與愛的培養
我們生活在一個即時的世界。在這裡,所有類型的刺激都是豐富的。
例如,新的技術讓我們感覺到一切都會立即發生。
我們覺得應該儘快回覆訊息。另外,我們還會上傳照片或評論,並在幾秒鐘後,收到他人「按讚」的正面回應。
然而,生活並不是這樣的。生活以自己的節奏前進。鞏固的關係建立在日常生活、耐心、尊敬和寧靜、明智的感情上。
如果我們學會更有耐心,憤怒、嫉妒、生氣和挫折等情緒都會平靜下來。
像焦慮和壓力這樣的疾病,正是從這種急迫的壓力中產生的。這些疾病來自於對明天的恐懼,和朝向未知未來前進的需要。
讓我們學會用耐心擁抱當下。
3. 無我的重要性
我們都知道那些似乎總對全世界生氣的人。
他們對什麼事都挑剔。沒有什麼符合他們的期望,沒有任何事物符合他們的道德、情感或心理標準。
他們設定了這麼高的門檻,擁有如此大的自我,以至於全世界對他們來說都顯得渺小。更糟糕的是,這似乎對他們不利。
這種生活方式創造了巨大的痛苦,以及一種「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是孤獨」的清晰感覺。
心中沒有自我很不容易,這是一個非常具體的原因:我們可以很容易發現其他人是否以自我為中心,但是我們無法識別自己是否太過自我。
注意這些簡單的策略,可以幫助你識別、管理和平靜它:
- 首先,要意識到你的行為和言語如何影響他人。
- 然後,確定你的限制,你的錯誤和弱點。
- 要了解別人並不是被迫成為你期望的那樣,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者滿足你的需要…
- 不要期待別人的任何事情。相反的,只期待自己的事情。這樣,你就會生活得更加均衡和平靜。
- 除了學會認清自己的限制外,還要學會在周遭的人身上發現美好的事物。
總之,佛教的支柱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非常豐富的方法來引導情感。
佛教的目的有助於提高自我認識,讓我們瞭解,快樂的責任在於我們自己。
今天開始進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