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走出悲傷和憂鬱症的秘訣

即使你不喜歡運動,但如果你正經歷一段困難時期,試著每天做一小時的運動,它將使你的身體產生血清素來防治憂鬱症。
八個走出悲傷和憂鬱症的秘訣

最後更新: 14 六月, 2019

很多人活在悲傷、抑鬱或憂鬱中,沒有藥物的幫助很難克服。

然而,大多數患者可能的話更傾向於避免藥物治療,因為它們通常有副作用和藥物依賴的風險。

在本文中,我們將告訴你八個秘訣,讓你用健康的好習慣,自然的改善你的情緒,這將讓你重新找到快樂和生活的希望。

1.抗憂鬱食物

你知道嗎?有些食物的營養成分具有抗憂鬱的特性,它們含有的脂肪酸、維他命和礦物質能自然調節神經系統。

經常吃這些食物很重要,因為悲傷和憂鬱與缺乏特定的營養有關。

我們建議您在日常飲食中攝取以下食物:

  • 綠葉蔬菜
  • 燕麥
  • 豆類:鷹嘴豆和黑豆
  • 堅果類:核桃、杏仁和松子
  • 向日葵和亞麻籽
  • 酪梨
  • 橘子
  • 栗子
  • 沙丁魚

2.每週運動

運動不只能幫你保持身型、減輕體重和增長肌肉,它也是保持良好情緒的基礎,特別是對於那些經常久坐的人而言。

在中等強度的運動後,身體將產生血清素,血清素能使人感覺愉悅和健康。

3.投靠大自然的懷抱

城市的生活環境讓我們遠離了大自然,而大自然對於人體有平衡的作用。

與土壤或海洋接觸、太陽的照耀、雨水的味道、山脈的顏色等等。這些都能帶來每個住在城市裡的人需要的寧靜與和諧。

週末時,遠離城市是對抗憂鬱和替下個週末充電必不可少的。

4.發現色光療法

 我們身穿的顏色和周圍的色彩對身體有療癒的作用。事實上,我們會根據我們的心情來選擇顏色。
避免黑色、灰色、棕色和其他深顏色,轉而選擇以下的顏色:
  • 綠色:非常能保持平衡,綠色可以產生和大自然一樣的效果。
  • 紫羅蘭色:放鬆身心,對冥想時是最有效的。
  • 藍色:非常放鬆,針對由壓力引起的抑鬱非常有效。
  • 橘色:一種充滿活力的顏色,能給人帶來歡樂與活力,還能激發創造力。
  • 紅色:能量與激情,但小心別過度使用,它能激起憤怒。

5. 利用抗憂鬱的芬香

氣味同樣也能影響人的神經系統,可以使用它們來療癒,我們建議可以在家中使用精油或在香薰擴散器中稀釋精油。

以下這些精油含有抗憂鬱的作用:

  • 柑橘類
  • 冷杉
  • 羅勒
  • 柏樹
  • 墨角蘭
  • 檀香
  • 迷迭香

6. 巴赫花精

巴赫花精是一種自然療癒法,它有助於平衡情緒,而不會有任何藥物依賴性、副作用或禁忌。

以下是一些最常見的花精:

  • 野生燕麥:適用於難以找到生活目標或意義的時候。
  • 芥末:沒有明顯原因的憂鬱症。
  • 龍膽:由外界因素引起的憂鬱症。
  • 甜栗子:針對那些為情感苦惱,有嚎啕大哭傾向的人。
  • 伯利恆之星:在一次痛苦的經歷之後。
  • 野玫瑰(麝香玫瑰):有助於克服冷漠。
  • 金雀花(荊豆):有助於絕望和悲觀情緒。

7.不斷向上看

你知道你的眼球運動也會影響你的神經系統嗎?

總是往下看會使你進入抑鬱狀態,向上看則會促進樂觀和良好的狀態

試著經常往上看,這會改善你的心態和視力。

8.感恩

克服悲傷和憂鬱,我們能給的最好的建議就是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施要多於受,並且經常向每個人表達你的感激。

努力讓自己每天都變得更好,會讓你充滿正能量而且自我感覺更良好。

 



  • Garg, N., & Lerner, J. S. (2013). Sadness and consump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https://doi.org/10.1016/j.jcps.2012.05.009
  • Raes, F., Hermans, D., Williams, J. M. G., Bijttebier, P., & Eelen, P. (2008). A “triple W”-model of rumination on sadness: Why am I feeling sad, what’s the meaning of my sadness, and wish I could stop thinking about my sadness (but I can’t!).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https://doi.org/10.1007/s10608-007-9137-y
  • Brown, E. J., Pearlman, M. Y., & Goodman, R. F. (2004). Facing fears and sadness: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childhood traumatic grief. Harvard Review of Psychiatry. https://doi.org/10.1080/10673220490509516

此文本僅供資訊目的使用,並不取代與專業人士的諮詢。如有疑問,請諮詢您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