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這7種自然療法減少耳鳴
耳鳴是一種令人煩惱的症狀,可能是由於耳垢累積、感染或耳朵有傷口所引起的。
這是一種微弱的聲音,會發生在單側或雙側的耳朵裡,幾乎總是伴隨著頭痛、聽力障礙或注意力集中的問題。發生的時間可能會很長;但也可能是間歇性的,產生的問題就會很小。
雖然它往往並非嚴重的問題,而且偶爾經歷一次 是正常的,但幾乎都會建議治療以避免發生併發症。
幸運地,有一些100%天然的解決方案能夠有助於加快紓解的速度。
來看看吧!
1. 芝麻油
芝麻油具有消炎特性,有助於平緩 耳朵不適,從而減少耳鳴。
直接應用可以解除耳道阻塞並有助於去除多餘的耳垢。
如何使用它
- 首先將少量芝麻油加熱,每側耳道滴5滴。
- 使用前請檢查溫度,因為它不應該太燙。
- 將頭部傾斜,使油能夠到達耳朵內部並維持這個姿勢2到3分鐘。
- 然後,用乾淨的紙巾清除殘留的物質。
另請閱讀:耳鳴的警示意義為何?
2.蘋果醋
蘋果醋中的有機酸可用於緩解導致聽力問題和耳鳴的感染。
這種天然鹼性可抵禦病毒和細菌的攻擊,並有助於清潔被耳垢阻塞的耳朵。
如何使用
- 在一杯溫水中稀釋一湯匙蘋果醋,空腹時飲用。
- 將蘋果醋與水等量混合,並在受影響的耳朵中應用3至5滴。
3.椰子油
椰子油因其高含量的抗菌和消炎劑而聞名,是一種緩解耳鳴和耳部感染的 替代性療法。
它會改變病毒和細菌的環境,從而防止它們在耳道中擴散。
如何使用
- 溫熱少量有機椰子油,在受影響的耳朵裡滴3至5滴。
- 將頭部傾斜,使油能夠到達耳朵內部。3分鐘後,用濕紙巾清除殘留的耳垢。
4.雙氧水
雙氧水的抗菌特性能有助於治療由於感染或過量生產耳垢所引起的耳鳴。
它的成份能舒緩耳朵的不適,並重建該部位的血液循環,以促進緩解。
如何使用
- 在受影響的耳朵裡滴3或4滴,靜置使其作用5分鐘,然後將它排乾。
- 每6個小時重複一次。
訪問這篇文章: 用這六種方式消除耳垢
5.橄欖油
由於其抗氧化劑和必需脂肪酸,這種植物油是解決耳朵健康問題的天然解方。
食用橄欖油能增強免疫系統,但直接應 用能鎮靜發炎和耳鳴。
如何使用
- 將一些特級初榨橄欖油加熱。等它溫熱(但不是太燙)時,在受影響的耳朵上滴3滴。
- 將頭部傾斜,讓它作用3分鐘,然後將它排乾。
6.鳳梨
每天吃幾份鳳梨能減少煩人的耳鳴和耳部感染。
這是由於一種名為鳳梨酵素的酶可改善血液循環、對抗發炎、以及防止病毒和細菌的侵害。
如何使用
- 當這種症狀困擾你時,每天最多吃3片鳳梨。
7.葡萄柚
熱量低、富含抗氧化劑和天然纖維,葡萄柚是另一種膳食補充品,能夠讓你從影響耳朵的問題中加速復原。
其天然果汁具有消炎作用,有助於改善血液流動,以控制感染和疾病。
如何使用
- 如果你耳鳴了,就喝2杯或3杯葡萄柚汁。
如果這個症狀困擾著你,請試試其中一種療法並善加 利用其特性。然而,若問題持續發生,請諮詢醫生,以確定是否是由於受傷或更嚴重的感染所引起的。
- Peña M. A. (2008) “Bases fisiopatológicas del tratamiento del tinnitus neurosensorial: Rol del sistema auditivo eferente”, Rev. Otorrinolaringol. Cir. Cabeza Cuello 2008; 68: 49-58
- Tunkel, D. E., Bauer, C. A., Sun, G. H., Rosenfeld, R. M., Chandrasekhar, S. S., Cunningham, E. R., … Whamond, E. J. (2014).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Tinnitus. Otolaryngology – Head and Neck Surgery (United States). https://doi.org/10.1177/0194599814545325
- Enrico, P., Sirca, D., & Mereu, M. (2007). Antioxidants, minerals, vitamins, and herbal remedies in tinnitus therapy. 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 https://doi.org/10.1016/S0079-6123(07)66029-4
- Curet, C., & Roitman, D. (2016). Tinnitus–evaluación y manejo. Revista Médica Clínica Las Condes, 27(6), 848-862.
- De Luis, D. A., & Aller, R. (2008, May). Ajo y riesgo cardiovascular. In Anales de medicina interna (Vol. 25, No. 5, pp. 23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