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種消除頭蝨的家用妙方
症狀有哪些?
- 頭髮“發癢”或感覺頭髮騷動
- 瘙癢或是有想搔癢的衝動
- 難以入睡
- 煩躁
- 因搔癢引起的濕疹或皮膚病
蝨子有危險嗎?
目前還沒有已知的病例是通過蝨子傳播引起的,因此普遍認為它們不會對健康產生威脅。
但是由於在受感染部位的抓撓,可能會在皮膚上引起二次感染。
如果我有蝨子,我該怎麼做?
雖然這不是一個嚴重的健康問題,但是要消除蝨子,患者的家人或與患者有親密接觸的人都需要接受治療,而且治療不是一次性的。
不幸的是,目前市面上還沒有批准的藥品是能完全消滅蝨子卵和蝨子的。
實際上,我們建議使用這些妙方的同時,藥物也要同時進行服用。
因此,我們在此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有效的家用妙方來對付頭蝨的情況。
1. 尤加利葉油
尤加利樹原產於澳洲,現在在世界各地生長,人們收割它的葉子再透過蒸餾過程生產油的,它的油有許多用途。
- 其中一種用途包括將桉樹作為一種傷口的抗菌和止血劑,因此,可以使用它來減少蝨子對皮膚的影響。
2. 橄欖油
這種植物油對人體有多種益處,在治療蝨病是可以起到輔助作用。
- 在這種情況中,它的濃稠度是最好的優點,因為它能奪走蝨子的氧氣,當他們被油包裹時,蝨子就不能呼吸了,它們會窒息而死,從而成功地消滅蝨子。
3. 白醋
這種液體是通過細菌使酒精發酵產生的。
它的成分是醋酸,醋酸有助於溶解蝨子骨骼裡幫助蝨子附著於頭髮上的甲殼素。
你可以結合以上兩種方法將醋和橄欖油一起使用。
材料
- 2杯白醋 (500毫升)
- 2杯橄欖油 (500毫升)
工具
- 保鮮膜
- 金屬製蝨子梳
步驟
- 把醋加熱到頭皮可以忍受的溫度。
- 把頭弄濕後,用熱醋浸濕頭髮,按摩頭髮幾分鐘,直到醋完全覆蓋頭髮。
- 把頭發盤起來或是札一個馬尾,用保鮮膜盡可能緊地包住頭髮,使醋的氣味和功效能作用於蝨子,1個小時內都不要拆開保鮮膜。
- 1小時後,把保鮮膜拆下,用熱水沖洗頭髮。
- 把橄欖油加熱到不燒傷頭皮的溫度,用橄欖油浸濕頭髮。
- 再一次,把頭發盤起來或是札一個馬尾,用保鮮膜盡可能緊地包住頭髮,靜置1小時。
- 接下來,把保鮮膜拆下,然後,使用金屬蝨子梳把蝨子和蝨子卵從頭髮上梳掉,小心地一部分一部分梳。
- 當你覺得已經徹底把蝨子都清除了,用洗髮精把頭髮洗乾淨,你覺得需要洗多少次就洗多少次。
注意: 有些人只選擇用醋的步驟。
4. 茶樹油
茶樹油被認為是去除蝨子最好的物質之一。
它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真菌和防腐的性能,全部都是非常適合用來預防蝨子出沒的性能。
5. 歐芹(香芹)
這種被廣泛使用的植物原產於地中海的小島嶼,具有許多藥用價值。
由於它所含的β胡蘿蔔素,使歐芹能促進癒合和加速皮膚自然傷口修復的過程。
一些歐芹帶來的精油具有抗菌和抗真菌的特性,有助於治療皮膚感染以及緩解皮膚發炎的症狀。
同樣,它有助於消除蝨子,減少叮咬的發炎和調節頭皮的pH值。
6. 薰衣草油
薰衣草是一種藥用植物,用途廣泛,在其精油的形式,被用作止痛劑、細胞再生器和鎮靜劑。
然而,它對抗蝨子的一大武器是它的氣味,它起到了驅蟲劑的作用。
- 將薰衣草油塗抹在頭皮上,可以防止蝨子的入侵。
其他方法
細梳子
細梳子,也被稱為“蝨子梳子”,它是一種很容易使用的工具,是設計用來捕獲蝨子的梳子。
這個梳子適用於濕髮。
- 與護髮素和酒精一起使用梳理過程會更佳有效,因為這使梳子更容易滑過頭髮,給頭髮造成更少的傷害。
避免直接接觸
避免在公共場合,比如沙坑或游泳池中與人有頭碰頭的接觸。
衣物
建議在治療幾天前,用熱水洗受感染者的衣物,然後,用高溫烘乾或者熨燙。
蝨子和蝨子卵在53攝氏度的溫度下無法生存。
如果衣物必須乾洗,送到洗衣店或是儲存在塑膠袋裡兩個星期,以避免蝨子蔓延。
個人用品
應避免共用以下物品:
- 填充玩偶或娃娃
- 帽子
- 毛巾
- 個人護髮產品
清洗家具和地板
避免在家中留下受感染者的頭髮,因為它們可能有蝨子附著。
不要躺在受感染者最近接觸過的家具上。
頭蝨在沒有人類接觸的情況下只能存活1到2天。
蝨子卵沒有人體溫度則無法孵化,但是它們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才會死亡。
注意: 不要用噴霧器薰蒸,因為它們可能有毒。
正如你所知,消除頭蝨需要時間和注重細節。不過,以上的妙方都是天然又切實可行的。
我們希望這些建議對你會有幫助。
- Gairí, J. M., et al. “Pediculosis de la cabeza.” Protocolos diagnósticos y terapéuticos en dermatología pediátrica 1 (2002): 75-86.
- López Sánchez, Sebastián. “Guía práctica para el control de piojos.” (2008).
- Ramírez, M. Soledad, y Marisa Torres. “Pediculus capitis: terapias disponibles.” Revista chilena de infectología20.2 (2003): 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