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牙是一種身心症
習慣性不自覺地磨牙-尤其是在夜晚-是青少年間常見的問題,雖然說有些成年人也患有此疾。
這種被稱之為磨牙癖的身心症可能造成頭痛、下巴疼痛以及耳朵痛,同時伴隨著牙齒磨損。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要來多介紹一點這種身心症,這很值得你多注意一下喔。
關於這種身心症,你需要知道什麼?
雖然說大多數病患開始出現這個習慣的年齡在17-20歲之間,但其實在一生中的任何時候都有可能會發展出磨牙癖。
從緩解的角度來看,它可能不需治療,怎麼來就怎麼走了;或者也可能持續好幾年,如果是這一種狀況的話,就叫做慢性磨牙癖。
這種習慣的起始通常跟焦慮期、遺傳因素、甚至過敏有關。然而,最廣為接受的理論則是,壓力是讓它真的開始大力發揮的原因。
磨牙並不像有些人所以為的那樣,這並不是因為腸道寄生蟲而發展出來的。
可以分為以下不同的類型:
中樞性磨牙癖
這是當一個人緊咬著牙齒時所發生的狀況,會導致頸部疼痛。受損最嚴重的是 前臼齒,而其中一種常見的症狀則是緊繃性頭痛。
離心性磨牙癖
這是指上下排牙齒摩擦,會產生噪音和快速下巴運動。這會磨損牙齒(尤其是門牙),並可能導致牙齒斷裂並脫落。
夜間磨牙癖
這一種發生在睡眠中,患者不會意識到自己有這個問題。它會出現在睡眠階段第2期和第3期,而不會在快速動眼期。如果你一晚睡8小時,每次發生會持續15到40分鐘。
日間磨牙癖
雖然患者本人不會注意到,但是當他們在面臨工作或學校的壓力時,他們會非常用力地咬緊牙關。這一種類型與工作壓力和個人問題有關。
何以磨牙是身心症呢?
磨牙是許多人釋放緊張的一種方式,而這樣的緊張可能來自於責任、壓力或是生活中的困難。
雖然很多人以為只要去看幾次牙醫就可以治療磨牙(並且可以完全治癒),但事實上你需要去看的是心理醫生。
事實是:你同時需要這兩種醫學專家的幫助。
牙醫負責改善或治療磨損或斷掉的牙齒,而治療師可以試著找出你發展出這種習慣的原因。
為此,他們當然會專注在患者面臨的壓力、焦慮、或是擔憂的狀況。
患有磨牙癖的人並不會意識到他們的這個習慣或是成因。這被認為是一種身心症,而且要確診並不難,不過治療就是另一回事了。
因為它是由一個時期的壓力所引起的,所以可能會伴隨著其他的症狀,比方說:頭痛或是頸部疼痛。
智利大學調查了磨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他們證實了磨牙可能會折磨患者數年之久,而且在面對壓力和個人問題的時期,會連帶地影響磨牙的頻率和強度。
好消息是,一旦被發覺之後,家人和朋友能夠聽磨牙的狀況,而患者本身也能夠開始分析症狀以及向心理醫生尋求治療。
心理治療有助於他們說出自己的恐懼、不適感、以及擔憂。這能夠幫助他們處理這些問題,才不會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因此能夠防止磨牙復發。
預防及治療
在磨牙癖的全球性綜合科目治療中,你會見到以下療法:
牙科治療
咬合板或是護牙套。在你上床睡覺前把護牙套放入嘴裡,這只是要預防牙齒斷裂或是磨損,但是無法讓你擺脫這個習慣。
心理治療
患者應該要去進行心理治療,以確認磨牙的成因。在面對問題或是責任時改變你的態度,是避免磨牙問題的第一步。
藥理治療
在壓力真的太大的磨牙病例中,醫生可以使用鎮靜劑或肌肉鬆弛劑以及抗焦慮藥。
物理治療
因咬緊牙齒所造成的臉部疼痛變得太過度時,治療師能夠為頸部和頭部按摩或運用放鬆的技巧治療。
你也可以採用緩和療法,但這不能防止或減少磨牙。
針灸治療
使用針灸以改善特定情緒或引導能量的療法可以用於令患者放鬆並防止在睡眠中咬牙。
放鬆治療
對於患有磨牙癖的人來說,瑜伽、冥想和太極拳可能會非常有用。這些練習能夠放鬆身體,平靜心靈,減輕壓力、緊張和焦慮。
最後,要預防磨牙或是在牙齒上施過度壓力的狀況再度發生,你能夠:
- 做能夠誘導更深度睡眠的運動。
- 下午的時候睡個午覺。
- 在睡覺前從事一些娛樂活動,如聽音樂或閱讀。
- 減少咖啡因的攝取。
- 在晚上泡個放鬆的澡。
- 做臉部和頸部的熱敷。
- Frugone R, R. C. (2003). BRUXISMO. Avances En Odontoestomatología. https://doi.org/ISSN: 0213-1285
- Firmani, M., Reyes, M., Becerra, N., Flores, G., Weitzman, M., & Espinosa, P. (2015). Bruxismo de sueño en niños y adolescentes. Revista Chilena de Pediatria. https://doi.org/10.1016/j.rchipe.2015.05.001
- González Soto, E. M., Midobuche Pozos, E. O., & Castellanos, J. L. (2015). Bruxismo y desgaste dental. ADM. https://doi.org/10.1109/INES.2016.7555128
- Vicuña I, D., Id A, M. E., & Oyonarte W, R. (2010). Asociaciones entre Signos Clínicos de Bruxismo, Ansiedad y Actividad Electromiográfica Maseterina Utilizando el Aparato Bite Strip® en Adolescentes de Último Año de Enseñanza Media (Secundar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dontostomatology. https://doi.org/10.4067/S0718-381X2010000300007
- Bolaños, E., Gonzales, E., & Del Castillo, E. (2002). El bruxismo infantil. Odontología Pediátrica. https://doi.org/http://sicapacitacion.com/libmedicos/El bruxismo infantil.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