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出來的「富二代症候群」
富二代症候群也被稱為「富裕病」,但並不只是指富有父母的小孩。
這些孩子要求一切,而父母卻不要求孩子為此做任何事情。這種情況普遍發生在高收入家庭。然而,這種模式也可以發生在中產階級家庭,父母試圖(經常不知道)經由商品滿足孩子生理和情感上的物質需求。
「富二代症候群」這個詞的來源從何而來?
儘管精神科協會並不認為富二代症候群是官方的臨床診斷,但人們從90年代開始就使用這個詞。
它首次出現在《金色貧民窟:富裕心理學》(The Golden Ghetto: The Psychology of Affluence)這本書中。之後,「富裕病」這個詞開始被用來描述這種行為。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到富裕家庭的小孩往往有不負責任的行為和缺乏同理心。這兩者都是過度保護小孩、用禮物和金錢來彌補沒時間陪小孩的直接結果。
如何知道小孩是否有「富二代症候群」呢?
你不需要很富有才會有這種症狀。事實上,在中產階級家庭的兒童和青少年,富裕病的案例越來越普遍。
父母沒有時間養育小孩,不管是因為父母的責任或是為了達到目的,最後都給小孩禮物,來彌補這個空白。
富二代症候群的最初徵兆是孩子經常表達無聊的情緒。儘管他們的房間充滿了玩具和任何一種全新的,必要的設備,他們還是感到無聊。
如果你想讓小孩冷靜下來,或者防止他們發脾氣,你可能會給他們一些物質上的東西。然而不幸的是,這會助長這種症狀的發展。還有一點,如果你為他們所做的一切或行為良好而獎勵他們,也會產生同樣的負面影響。
可能助長富二代症候群的另一種方式,是即使沒有特殊的節慶,卻為孩子購買昂貴的禮物,或者犧牲家庭的需求,就為小孩購買一個特殊的東西。
這些態度實際上是對小孩情緒和身體健康的危害。
富二代症候群如何影響小孩?
- 大多數受影響的小孩都會發展出自卑感和失去動力。
- 孩子們變得無法忍受挫折,因為他們認為他們應該得到一切。
- 他們不願面對自己的問題,孩子們相信父母總會來解决這些問題的。
- 他們的遲鈍造成他們不負責任,並缺乏紀律。
- 他們在學業失敗時,表現出高度的壓力和焦慮。
- 孩子們很難與同學保持和諧的關係。
- 他們對微不足道的事情變得緊張和惱怒,並因此變得非常不高興。
- 孩子們經常從事有害的行為,例如飲酒或吸毒。
我們能避免嗎?
非常重要的是,要理解父母為了維持家庭的最佳生活方式所做的努力。
孩子們也應該要知道,你必須做事才能得到東西,而且有時候,你必須努力做事。同時,父母應該教導他們,為了享受這些東西,必須學會節省。
孩子們應該明白,他們必須負責任,而且不一定要獲得獎勵。父母要教他們擺好桌子,取出垃圾,整理和打掃他們的房間。這些活動會增强他們的價值觀。
父母也必須讓孩子們接觸真實的世界。他們應該學會珍惜他們所擁有的事物,以及尊重他人。
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過分保護小孩。相反的,我們應該給提供幫助他們面對問題的工具。
對孩子嚴格要求也是一種愛的行為。這樣做,父母可以幫助孩子以正確的道德和情感成長。當你限制孩子的時候,你還是愛他們。他們需要努力去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挫折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學習如何處理挫折非常重要。教小孩這些東西,有助於他們的情緒和心理發展,這能讓他們成為一個快樂的成年人。
- Capron, E. W. (2004). Types of pampering and the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trait.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60(1). Available at: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4-12532-006. Accessed 21/04/2020.
- García Rocha, M. P. (2015). El reconocimiento efectivo del derecho del menor a decidir sobre su salud. https://digitum.um.es/digitum/bitstream/10201/47388/1/El%20reconocimiento%20efectivo%20del%20derecho%20del%20menor%20a%20decidir%20sobre%20su%20salud..pdf
- Juul, J. (2012). Su hijo, una persona competente: hacia los nuevos valores básicos de la familia. Herder Editorial. Available at: https://bit.ly/3eIfBA2. Accessed 21/04/2020.
- Kets de Vries, M. F. R. (2016). Feeling Sorry for the Super-Rich? In Riding the Leadership Rollercoaster (pp. 25–29).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Available at: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45162-6_5. Accessed 21/04/2020.
- O’Neill, J. H. (1997). The golden ghetto: The psychology of affluence. Affluenza Project.
- Sayer, L. C., Bianchi, S. M., & Robinson, J. P. (2004). Are Parents Investing Less in Children? Trends in Mothers’ and Fathers’ Time with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0(1), 1–43. Available at: https://doi.org/10.1086/386270. Accessed 21/04/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