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裂痕與創傷需要更長的時間療癒

我們不能讓不正常與受創的家庭背景影響我們的現在或是未來,我們必須克服過去,拯救自己,才能獲得幸福。
家庭的裂痕與創傷需要更長的時間療癒

最後更新: 04 二月, 2018

家庭裂痕是 令人 深刻 痛苦又且 難以彌補的 創傷

總是缺席的父母、惡毒的母親、攻擊性的語言、大呼小叫、或是缺乏安全感以及關愛所造成的影響,不僅僅是廣為人知的缺乏自信或根深蒂固的恐懼而已。

一般說來,解決許多私密問題的困難之處在於心中的傷痛早已烙印。別忘了,長期的壓力-尤其是在幼年時期-會導致大腦的結構改變。因此,與情緒相關的結構可能會改變。

所有這一切都可能會導致更無力的脆弱和更深刻的無助。當談到某些情緒障礙時,這就帶來更高的風險。

家庭是我們與世界的第一個連結,如果那個經驗無法提供我們基本的需求,可能會影響到我們整個人生。

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幼年時所受的創傷如此難以克服吧。

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家人提供無條件的支持(然而,有時候這是錯的)

辮子女孩

我們認為我們最親的家人是最後一個會傷害我們、背叛我們、讓我們失望、甚至遺棄我們的人。

  • 然而,這比你想像的還常發生。
    這些應該提供信心、鼓勵、正向、愛和安全感的榜樣的人,有時會自願或不自願的讓我們失望。
  • 對於兒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來說,在自己的家庭內經歷背叛或者失望,會造成我們永遠無法準備好接受的創傷。
  • 家庭核心成員的背叛是遠比朋友或同事的背叛更痛苦。這是對我們身份和根本的攻擊。

家庭裂痕代代相傳

害怕的小女孩

家庭不只是用遺傳基因寫的族譜,亦或只是幾個共有的姓氏。

家人分享故事和情感的遺產。一般來說,過去 創傷以許多不同的方式世代相傳

例如,表徵遺傳學的研究顯示,發生在我們身旁環境中的一切會對我們的基因產生影響。 如恐懼、嚴重的壓力、或精神創傷可能數代相傳。

意思是當我們遇到不好的狀況時,我們或多或少容易憂鬱或做出時好時壞的反應。

雖然我們可以和原生家庭保持距離,傷口依然在

遲早有一天,我們可能會下定決心。實在是夠了,我們鼓起勇氣斬斷那惡意的枷鎖。我們這樣做是為了要和我們那創傷又不正常的家庭建立起必要的距離。

然而,即便我們決定說再見,那還是會對我們造成傷害。道別,並不會癒合傷痕。這是個開始,但不是完整的解決方案。

要放下那些故事、互動、記憶、甚或在那之間的空洞是很不容易的。

那些事影響了我們的個性以及我們與他人相處的方式。

有創傷背景的人往往更加疑神疑鬼,因此他們很難與人建立穩固的關係。

受過傷害的人也需要被重新肯定。他們希望其他人來填補這些空白,因此他們往往會感到沮喪,因為很少有人能為他們提供他們所需要的一切。

在這些情況下,最好的建議是先試著療癒自己,再向外尋求他人的供給

我們可能質疑自己

觀星光

這也許是最複雜和最悲哀的事了。

那些在不正常的或是負面管教方式的家庭中度過大多數早年人生時光的人,可能會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

我們所受的教育以及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我們的個性和自信的根源。

這些負面影響會留下巨大的印記。因此,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對我們自己的影響力、自我價值、甚至我們是否值得自己的夢想有所疑慮。

我們的家庭可以給我們翅膀,也可以將它們扯下來。這是既可悲又痛苦的。

然而,有些事我們不能忘記。沒有人可以選擇自己的父母或親戚,但是有一天我們會有能力並有義務去選擇我們要如何活出我們的人生。

選擇堅強、快樂、自由和情感上的成熟。要做到這一點,你需要克服和療癒你的過去。



  • Martínez, I., Fuentes, M. C., García, F., & Madrid, I. (2013). El estilo de socialización familiar como factor de prevención o riesgo para el consumo de sustancias y otros problemas de conducta en los adolescentes españoles. Adicciones, 25(3), 235-242.
  • Minuchin, S., Fishman, H. C., & Etcheverry, J. L. (1984). Técnicas de terapia familiar. Barcelona: Paidós.
  • Oliva, A. (2006). Relaciones familiares y desarrollo adolescente. Anuario de psicología/The UB Journal of psychology, 37(3), 209-224.
  • Epigenética | NHGRI. Retrieved 14 May 2020, from https://www.genome.gov/es/genetics-glossary/Epigenetica
  • Teicher, M. H., Andersen, S. L., Polcari, A., Anderson, C. M., Navalta, C. P., & Kim, D. M. (2003). The neurobi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early stress and childhood maltreatment.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27(1-2), 33-44.

此文本僅供資訊目的使用,並不取代與專業人士的諮詢。如有疑問,請諮詢您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