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為伺機性感染疾病,這表示,免疫系統變弱時較容易遭受感染。
何為念珠菌病?

最後更新: 08 六月, 2019

念珠菌病,是一種念珠菌屬的真菌感染疾病。

  • 其可能為急性、次急性或慢性感染病症。
  • 感染通常發生在皮膚、黏膜及深層組織。
  • 症狀多樣。
  • 預後病狀也相當多元,從黏膜或皮膚性感染,到嚴重的免疫抑制反應(恐危及生命)。
  • 一種伺機性感染之真菌疾病。

念珠菌屬 (Candida spp)

一類由類酵母菌的真菌,多數為單細胞生物。三個常見種類為:

  • 白色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最具侵略性的一種,導致多數症狀。
  • 光滑念珠菌 (Candida glabrata)
  • C. parapsilosis:需導管注射、針劑治療。
  • C. krusei:需服用抗真菌藥物Flukonazol治療。
* spp指此類的所有物種。
念珠菌-酵母菌

什麼是伺機性病原體?

伺機性病原體,是指在一般條件下不會感染健康者的病原體。只有當免疫系統等保護屏障受影響時才會導致疾病。

念珠真菌這類病原體,如同大部份真菌、細菌,屬於伺機性病原體。事實上,念珠菌普遍以共存於多數人體的皮膚及黏膜上。

念珠菌如何致病?

當身體的身體第一道保護屏障(皮膚、黏膜)受到損傷

導管注射、假牙、義肢、義眼,逆滲透等容易使組織受到念珠菌感染,使用靜脈注射之毒品施用者亦同。

真菌若入侵血液循環,將對體內各個器官造成影響。這易發生於免疫系統嚴重缺損的人,如重度愛滋病患或白血病末期患者。

當皮膚或黏膜損傷,無法有效阻擋病原體入侵,就會讓真菌易於滋長。這就是為何針頭注射或裝導管造成的黏膜磨損,易使人感染念珠菌。

黏膜菌落改變時

治療疾病時,病人若服用會對成全身影響之抗生素時,容易連帶殺死黏膜上共生 菌落。其破壞程度取決於抗生素的殺菌類型。抗生素一般用來對付感染性病原,但也同時消滅黏膜組織上的益生菌群。當益生菌減少時,真菌就容易入侵。

例如,年輕女性在服用抗生​​素後,更容易發生陰道念珠菌感染。

免疫系統受到抑制

無論是愛滋病病毒感染的患者、或是器官移植者服用抗排斥藥,免疫系統均會受到影響,也更容易受到念珠菌感染。 

念珠菌

表皮受到念珠菌感染時

口咽念珠菌病 (oropharyngeal candidiasis, Muguet)

感染的真菌覆蓋舌頭、軟齶和口腔黏膜,形成白色膜狀外觀。刮除會破壞表皮,形成紅腫、破皮的表面。此病症造成疼痛、吞嚥或呼吸困難。

此病常見愛滋病患者(達9成病患),為罹患愛滋病初始跡象之一。 雖然它是愛滋病患最常見的複發感染,近年來發病率卻有所下降。

免疫系統功能較低的病人或處發育階段的新生兒也可能發生。

陰道、外陰念珠菌感染

陰部感染也相當常見。臨床病徵包括:

  • 外陰和陰道有強烈燒灼感,特別是在排尿時。
  • 生殖器黏膜嚴重紅腫。
  • 紅腫的黏膜表層出現白點。
  • 較多、白色的陰道分泌物,帶有有稠塊,貌似優格狀。

念珠菌感染-陰道
陰莖頭念珠菌感染

與陰部感染相比,陰莖頭部感染較為少見。通常發生於糖尿病、包皮未割者,或性伴侶有念珠菌病史。

病徵為陰莖頭部、包皮上出現紅腫、破損、表皮層膿皰,通常伴隨疼痛,排尿時加劇。

皮膚念珠菌

通常發生於皮膚褶皺,或穿著過緊衣物的肌膚。這些情況發生於溫暖潮濕的皮膚環境。

其導致紅色疹子及瘙癢感,通常發生在乳房下、臀部,生殖器周遭區域等部位。有時它會感染毛囊,外觀像青春痘。

患尿布疹的嬰幼兒感染念珠菌較一般情況常見,加劇尿布疹問題。

第一型自體免疫多發性內分泌疾病患者 (type 1 autoimmune polyendocrinopathy, APECED)

因名為AIRE之基因突變引起的罕見遺傳性疾病。

這種疾病始於兒童時期,指甲、口腔反覆感染念珠菌病,此外目前並無找到明顯致病原因。

之後,自體免疫症狀發生於其他腺體中,導致如副甲狀腺功能衰退、腎上腺衰竭、艾迪生病等。

體內念珠菌感染

食道念珠菌感染

常見於免疫系統受到抑制的病人中,如愛滋病、淋巴癌患者、或使用腎上腺皮質素治療的人較容易感染。一些較嚴重的症狀包括:

  • 胸骨下方有灼熱感。
  • 吞嚥困難
  • 胃灼熱

食道黏膜會出現白色膜狀物。

侵入性念珠菌病

此病症真菌侵入到血液中,能影響身體的任一器官。免疫系統嚴重受到抑制或破壞的人容易發生(未良好控制之愛滋病患者或終末期白血病患)。

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症狀,多數情況預後不良。

診斷

醫師透過採樣、菌株培養、分析病菌加以診斷。

對感染部位以棉簽採樣,進行培養。在顯微鏡下進行分析。

預防和治療

注重個人衛生習慣在預防念珠菌感染上相當重要。

淋浴後,應擦乾皮膚褶皺處,維護私處部位衛生。對孕婦來說,攝取具生物活性的優格能保持陰道適當之酸性酸鹼度,也能幫助預防感染。

女性衛生

醫師治療方式取決於真菌類型,典型的治療方法是使用克黴唑。

 



  • McCarty, T. P., & Pappas, P. G. (2016). Invasive Candidiasis. Infectious Disease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https://doi.org/10.1016/j.idc.2015.10.013
  • Millsop, J. W., & Fazel, N. (2016). Oral candidiasis. Clinics in Dermatology. https://doi.org/10.1016/j.clindermatol.2016.02.022
  • Maurissen, W., Van Meensel, B., Verguts, J., Donders, G., & Lagrou, K. (2009).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Tijdschrift Voor Geneeskunde. https://doi.org/10.2143/TVG.65.23.2000660
  • Arendrup, M. C. (2010). Epidemiology of invasive candidiasis. Current Opinion in Critical Care. https://doi.org/10.1097/MCC.0b013e32833e84d2
  • Arroyo-Fajardo, A., San Juan-Delgado, M. F., & García-Rodríguez, J. (2017). Vaginitis por candida glabrata: ¿la gran olvidada? Revista Iberoamericana De Micología, 34(4), 246. doi:10.1016/j.riam.2017.01.001
  • Prieto Santa Anna, Luz Marina, Illnait Zaragozí, María Teresa, Ramos Rodallegas, Edna G., Lazcano Herrero, Bonfilio, Márquez Sánchez, Norma, Cantelar de Francisco, Nereyda, Manzur Katriba, Julián, & Martínez Machín, Gerardo. (2006). Candidiasis oral en pacientes seropositivos al VIH y casos SIDA: Aspectos clínicos, micológicos y terapéuticos. Revista Cubana de Medicina Tropical, 58(3) Recuperado en 11 de junio de 2020, de http://scielo.sld.cu/scielo.php?script=sci_arttext&pid=S0375-07602006000300001&lng=es&tlng=es.
  • Estrada Pereira, Gladys Aída, Márquez Filiu, Maricel, Díaz Fernández, José Manuel, & Sánchez Cuza, Odalis. (2015). Candidiasis bucal en pacientes con tratamiento antineoplásico. MEDISAN, 19(9), 1080-1087. Recuperado en 11 de junio de 2020, de http://scielo.sld.cu/scielo.php?script=sci_arttext&pid=S1029-30192015000900002&lng=es&tlng=es.
  • Palacios Martínez D, Díaz Alonso RA, Gutiérrez López M, Gordillo López FJ, Arranz Martínez E, Ruiz García A. Esofagitis candidiásica en una paciente inmunocompetente: a propósito de un caso. An Sist Sanit Navar. 2013;

此文本僅供資訊目的使用,並不取代與專業人士的諮詢。如有疑問,請諮詢您的專家。